400-645-0003
您的位置:首页 > 桔灯新闻 > 国学课堂
小小趣味国学堂丨世说新语之周顗篇
作者:小桔灯作文培训 来源: 发布时间:2020-06-04 点击:

   今天的故事主人公叫周顗(yǐ)。名字是不是感觉很陌生?先来给你介绍一下他。

  周顗,字伯仁。汝南安成人,汝南也就是现在河南省汝南县。两晋时期名士、大臣,西晋安东将军周浚之子。
  听完介绍,是不是觉得,好像这人也没什么过人之处,为什么今天要来讲他呢?那是因为,他身上发生的一件事情为我们留下了一句话。是什么事呢?
  在上一期的世说新语故事王羲之篇中提到了大将军王敦想造反,后来他确实这样做了。历史上造反的人大多没有好下场,亲戚族人都要受到牵连,轻则抄家流放,重则诛连九族。所以当王敦起兵造反,当时的在朝丞相,他的堂弟王导知道了这个消息,感觉大难临头,十分害怕。
  《世说新语》记载:
  王大将军起事,丞相兄弟诣阙谢。
  大将军王敦起兵造反初期,丞相王导兄弟立马去朝廷请罪,想尽量挽回一点印象,期望晋元帝司马睿不要迁怒自己及家族。
  周侯深忧诸王,始入,甚有忧色。丞相呼周侯曰:“百口委卿!”周直过不应。
  武城侯周顗心里特别担忧王氏一家,也巴巴地进宫了,他忧虑的心情全写在脸上。王导在殿外跪着,看到周顗路过,便赶紧招呼:“我一家百口就拜托你了!”谁料周顗却脚步加快直走过去,没有搭理王导,更没有回应他的话,仿佛避嫌似的。
  如果你是王导,此时是什么心情啊?
  平时关系不错,怎么我一落难,就不搭理我了?
  既入,苦相存救。既释。周大说,饮酒。及出,诸王故在门。周曰:“今年杀诸贼奴,当取金印如斗大系时后。”
  王导内心还在风起云涌,周顗已经进殿了,他极力向晋元帝陈述王导的忠诚,说造反之事肯定跟他没有关系,晋元帝信了,也决定不处置王导。见朋友脱难,周顗极为高兴,还咕噜噜喝起酒来。等到出宫,王氏一家仍然在门口跪着。周顗走到一旁停下来对着空气说道:“今年把乱臣贼子都消灭了,定会拿到像斗大的金印挂在胳膊肘上。”说完便走了。你想想看,这一句“乱臣贼子”会让王导想到什么?如此处境已经让他心急如焚了,听到周顗这样说,再加上之前求救时不搭理的态度,二者联系起来,他会怎么想啊?会往好的方向想吗?必然不会,在他心中,周顗这样子怕是说了什么落井下石的话,可恶可恨!于是,这个结就这样记下了。
  大将军至石头,问丞相曰:“周侯可为三公不?”丞相不答。又问:“可为尚书令不?”又不应。因云:“如此,唯当杀之耳!”复默然。逮周侯被害,丞相后知周侯救己,叹曰:“我不杀周侯,周侯由我而死,幽冥中负此人!”
  王敦这反造得够狠,一连拿下多处城池,朝廷军也打不过他,当攻陷石头城后,处置那些官员时,他问王导说:“周顗可以做三公吗?”王导不做声。王敦又继续问:“可以做尚书令吗?”王导还是沉默,周顗的那个结他还没忘呢!王敦瞅了瞅王导的表情说:“这样,只该杀了他吧!”王导仍然默不作声。于是王敦就下令杀掉周顗。等到周顗被害后,王导整理文库时,找到了周顗上书为他开脱罪责的奏折,才知道周顗救过自己,他懊悔不已,痛心疾首地大哭:“我不杀周侯,周侯却是因为我而死,我在糊涂中辜负了这个人啊!”
  他说的这句话在《晋书·列传三十九》中就成了“我虽不杀伯仁,伯仁由我而死”,并作为经典句子一直流传到了现在。在影视剧、小说中,也会常被人引用。
  的确,如果王导当时说一句可以,也许周顗就不会死了。一切只源于一个你不言我不语的误会。
  听完这个故事,有人说这个故事告诉我们有时候做好事可千万不要不留名,也有人说沟通很重要,还有人说周顗就是自寻死路,不那么傲娇,不就没这个误会了?
  对此,你有什么看法呢?
客服热线
400-645-0003

客服电话:17320561633